Monday, October 29, 2007

老人


老人的一天就是在海边卖小东西......还怕警察没收呢!(在网上看到的一则图)

老了,要祈求健康,身体若健朗,至少还可以随便找点东西做做。生活顶多孤单但至少不会成为孩子们的负累。

注:美国人长大后(一般18岁后)父母就把他们轰出家门, 要他们自立了。 虽然有例外,但许多美国人都不为孩子们提供大学学费。 我们华人还没有办法完全接受这个概念。

现在几乎我知道的所有华人家长都勒紧腰带供子女上大学。 而没几个指望他们以后为他们养老的。 只要孩子们好, 就烧谢佛了。

Sunday, October 28, 2007

老人与小孩

突然想起方季惟的一首歌:老人与小孩


门前老树下 坐着老人与小孩

老人对我说 他的孩子都不在

他们都不乖 整天在国外 外国月亮比较圆 奇怪不奇怪

多少年以来 总是孤孤单单

我对老人说 我想陪你去看海

满天是云彩 满心是爱 

老人握着我的手 眼泪掉下来

我是真心的朋友 真心的小孩

陪在你身边 永远不离开

你是最好的朋友 最好的依赖

像星星和月亮 老人与小孩



我很迷惑,请给我答案


我是个感情丰富的人,经常会因为一则新闻,一处戏或一个电视节目而泪满衬。


最近有一个电视节目,我不晓得它是不是属于综艺节目,是由吴宗宪主持的“天堂与地狱”。我不是纯心要观看这个节目,是无心栽柳之下开到这个频道。当时节目已经播了一半,再加上由于时间的限制,我没有将整个节目观赏完毕,然而这一小部分却足以让我泪满衬。


这个节目很值得我们深思。


(这个节目在第二天又重播,刚好有缘让我看到,不过却是尾声一小段,再加上广告片段,让我能够隐约组合一下故事的内容。)


节目的开始,吴宗宪会先请三个由孩子及父母组成的家庭分享他们的快乐,我们会发现这三个父母,从他们的脸孔会发现他们都活得很开心自在,这主要是因为彼此的孩子都孝顺。从孩子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他们除了孝顺之外,还很懂得感恩,他们都愿意无私地对父母献出他们的关怀和爱。


在我们看到温馨的家庭温暖之际,地狱组登场了。


一个满脸沧桑的母亲在女儿陪同下到场哭诉两个儿子不重用,不孝顺,因为两个儿子把她和她那中风的老伴(即儿子们的父亲)当人球踢来踢去,甚至不愿抚养他们。


我们华人经常喜欢“家丑不外扬”,然而这个节目的主角们除了中风的老先生外,都愿意上节目,我实在很佩服他们的勇气。


老二俩夫妻先出来辩护,他说他书读得少,靠驾计程车维生,太太没有做工因为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要照顾双亲令他的负担很重(自从父亲中风后,因为一些因素,两老离开大儿子投靠他),甚至还得到娘家借钱来维持生计。他认为哥哥读书多,生活也比他们好,照顾双亲是哥哥应负的责任。他们夫妻俩一直都强调他们不是不孝顺,不是不愿抚养双亲,只是因为他们能力有限,无能为力!


哥哥夫妻俩出场后将弟弟和弟媳痛骂一顿。哥哥说弟弟会一直说负担很重是自己找来的。他举例说别人驾计程车一驾就驾十到十五年,而弟弟却每三五年换计程车(弟弟的辩护我没看到),至于弟媳呢,她爱美爱扮漂亮,钱都花在买漂亮的衣服。化妆品等等。


母亲这时指证大媳妇说她泼辣,大儿子完全被她控制不敢说话和尽孝心。


大媳妇说她是上班族,很少时间在家,也许缺少沟通的关系,让家婆误解,她的心其实很想好好侍奉俩老。


哥哥随后举例太太如何对俩老的体贴。


当中主持有问到妹妹,居然双亲对她没有怨言,她可否想过照顾双亲以解决眼前问题(因为俩老对两个儿子心灰意冷,在考虑住进安老院,老太太甚至扬言为了不愿拖累他们,她会带着老伴流浪街头做乞丐),妹妹说她已出嫁了,她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顾,因此有心无力。


一轮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地争吵,辩护,誊清,狡辩之后,吴宗宪让那母亲自行决定欲往何处去。


最后她决定住进安老院。当她一做出这个决定,兄弟俩首先互相指责对方造成母亲选择这条不归路,过后他们都走向母亲面前祈求母亲改变初衷。大媳妇甚至说她明白问题出现在哪里,她愿意改过配合家婆。


节目此时毕,没有任何一个观众知道结局。


据我所知,我太太的弟弟早已言明他是不会抚养我的岳父岳母(也就是自己的双亲),我望向太太,希望得到正面的答案(我所知是错误的),太太很理直气壮的说:“对啊,他说过他不会!”


我的岳父岳母有四个女儿就只有一个儿子,对这个儿子疼爱有佳,这个儿子是他们的“宝”,我捏一把冷汗,同时也希望他是说笑的。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1。 孩子,尤其是男的抚养父母是否天经地义?

2。 父母是否一定要有能力好的孩子来照顾?

3。 天下的媳妇是否都容不下丈夫的父母?

4。 自古以来有两大古训: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并未过时,但养儿防老呢?

5。 侍奉父母为什么那么难?

6。 父母食古不化的思想是造就鸿沟的导火线吗?

7。 父母在世还会有多少年,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迁就呢?我们小时候,父母不是对我们千依百顺妈?

8 。 父母老了,到底要的是什么?

9。 父母是包袱吗?

10。不是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吗?

11。当我们年老时,我们希望孩子如何对待我们呢?


我很迷惑。

Monday, October 1, 2007

有五万也不干

上个星期六出席一个朋友的结婚晚宴,我和太太准时抵达。

在柜台得知我们的座位安排在五号的座位后就入会场,不出所料,准时的人不多(其实也包括新郎和新娘),但我们却发现已经有一个人坐在五号的其中一张座位,走过去我就在他旁边坐下。他告诉我他是第一个到的人,由于大家都是守时之人,于是就聊了起来(其实参加喜宴早到的人一般都是很无聊的,不谈天也不晓得如何渡过等待的时间)。

从交谈中,我发现这个人不但很有礼仪,同时也很有才华。他从事广告,过后因为兴趣而接触拍电影,目前这两个生意都做得很好。他说他的苦恼是生意困身,我笑说:“怎会呢,你有那么多员工协助你。”他随后说:“你不晓得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而且他们也不会呆在你那太久。我有个得力助手,月薪五万马币也不干啊。”

我觉得能够在一起工作和打拼是一种缘份也是一种福份(对老板而言),新进的员工因为新所以要的是经验,有了经验要的是钱;有钱有经验后,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到另一个层次,追求的东西就会不一样了。有的想重回校园,有的想浪迹天涯,有的只想给自己找多一些时间和空间(因为五万绝对不是白拿,绝对要付出很多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有五万也不干的缘故。

他说以前有人赏识他给了他机会,他到今天依然与这人不离不弃地一起奋斗,可是现在懂得“感恩”的人不多啦。我说不多,但始终还是有,也许还没遇上,居然如此那就慢慢的去等,人生嘛。

Saturday, September 29, 2007

Tiara Bay Resort - Port Dickson


朋友结婚,我们山长水远的来到这。





Monday, September 24, 2007

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节了!

在众多华人的节日当中,对中秋节有爱又恨。

我相信除了华人农历新年外,每个小孩子还会很喜欢端午节和中秋节,然而如果比较起来,小孩子们还是比较喜欢中秋节。原因无他,那是因为端午节时小孩子们除了吃棕子和听听屈原的故事之外,是不可能有龙舟赛吧?少了玩乐,自然不是那么宠爱了。

然而中秋节呢,除了可以听到许许多多动人和感人的故事,还可以吃月饼点蜡烛玩灯笼还有猜灯谜,许多平日对孩子严格的父母也会让孩子尽情欢乐,所以大部分的小孩子都很喜欢中秋节,我也不例外。

中学毕业离乡背井到吉隆坡求学后,开始对中秋节有另一番认识,了解到一个自小都不是很清楚的事实,那就是月饼原来是不便宜的。

我记得在往后的几十年当中,几乎每一年的中秋节,如果没有回乡的话我都没有机会吃到月饼,因为有限的零钱并不允许我去买月饼吃。即使后来我踏入五花八门的社会开始工作了,微薄的薪水也让我对月饼敬而远之(不舍得)。

今天又是中秋节了,今年的月饼也一样不便宜。

当然现在的人条件基本上都很好,我不晓得有多少人还会像当年我那样,对于一个自己喜爱的东西竟然“无能为力”,但我还是买了十八盒月饼送给员工和生意夥伴。

十八盒月饼当中,我没有为自己留一盒,也许是长时间的疏远吧,我已经不太爱吃月饼了。

Friday, September 21, 2007

彼此学习

我的英语自小不好,年少时并不以为意。中学毕业后,因为英语不好不但连累自己报错科系,还经常上课时听不懂讲师在授课,害到自己必须在下课后向其他同学借笔记本来抄。

后来踏入社会,才发现很烂的英语很难生存,首先是须要用英文书写应征信,然后应征面试须要用英语和老板交谈,老板们在这两个过程中三两下就看得出我的英语水准是多么的水皮,不过还好最后总算遇到肯给机会的老板。

后来我报读英语,放下身段和小朋友们上英语基础班,从最基础学起,勤能补拙,我的英语才少有进步。今天我的英语基本上还可以但仍然不是很好,但比起以前连说都不敢说而且也不会正当使用文法来的好。

那天我给我其中一间分行的员工培训,这是我第一次给他们培训。共有七人,最惊讶的是其中一个就是当年我上英语进修班的英语老师(他是合格会计师,虽然是华校生,但除了华语顶呱呱连英语也挺好,所以当年在英语进修学院兼职教英语)。

除了他,另外那六人,由于背景不同,有的不会华语,有的不会吉隆坡风行的广东话。说到英语,除了我的这位老师和一个受英文教育的女生外,其他人的英语水准要么就和我目前一样要么就好像以前我的水准一样。

我总行这里的培训因为员工人数众多所以会分开两班分别以英语和华语进行,然而由于分行员工人数不多不能将他们分开两班,于是我就要求英语不太好的员工将就一下,而我就使用英语来进行这次的培训。

培训过程中,我发现英语不好的员工也许不能正确明白我传授的内容,基本上缺乏参与感,而且显得死气沉沉。于是我就和他们分享了我的经验,鼓励他们积极的把英语掌握上来,同时我向那位英语很好的女生说:“你一定要用心学,而且要比别人学得更好更快!”她问为什么,我说:“因为你不须要像其他人一样要花时间去学英语啊,所以时间上你已经占了优势。”

她对我苦笑说:“我也得花时间学中文啊!”我的老师也有同感,他是外地人只讲华语和客家话,广东话不很流利,所以他也得花时间学广东话!

居然大家各有所长,为什么不彼此取长补短呢?

突然间营造了一个员工彼此学习的空间,多了学习少了勾心斗角,员工有力主管有心公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