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位于天坛的最南端,外面有二层圆形围墙,中间是三层圆形石坛,上层地面四周环砌台面石,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18块,依次往外每圈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
天坛内有松柏万余株,其中树龄在300~600年以上的约有2,600多株。相传于1,420年所植的九龙柏,高10米,胸径1.2米,树干表面凹凸花纹似群龙绕柱。
丹陛桥,亦称海墁大道、神道,为一条砖石台甬道。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位于连接天坛内两组主要建筑的南北中轴线上,其北端接祈年殿,南端为圜丘坛。在丹陛桥下面东、西天门相对处,有一条曲尺形、拱券顶隧道,称走牲路,是祭祀用的牲畜从位于天坛内西部的牺牲所赶往东部的宰牲亭的通道。通道门在西面,称进牲门,亦称鬼门关。
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 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燔柴炉,是以绿琉璃砌筑的巨大圆形砖炉。祀天大典开始时,先置一刳净牛犊于炉上,用松枝、苇把燔烧,以迎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礼成,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一应供品和祝帛均恭运炉内焚化,皇帝也需一旁恭立、目视,称“望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